English

编辑楷模

1998-04-27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这本书名为《我是编辑》的文集,近30万字,100篇文章,我是一口气读完的。掩卷之余,激动不已,书内书外,浮想联翩。

1956年,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,叶至善是首任社长兼总编辑,我是编委兼知识组组长;他兼《中学生》的主编,我曾是他的助手,他长我11岁多,今年80岁。他1945年8月开始做编辑工作,到现在有50几个年头,我倒有幸40多年在他领导下,与他共事,与他交往。我尊他为老师,他看我做朋友。他,通过他还有叶老,对我这样的晚辈影响太大了。现在读到他的文集,其中写到的人、事、书,有不少又是我熟悉的,怎么能不感到分外亲切!

我回忆起9年前看过《编者与作者之间—萨克斯·康明斯的编辑艺术》时候的心情。萨·康明斯是美国最著名的编辑家之一。他的事迹,他与作者之间的真挚友谊,令人钦佩,令人感动。他是罗斯福总统5卷文集和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责任编辑;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作家埃德加·斯诺的《西行漫记》,也是经他亲手编辑出版的。读完这本书,我曾在书后写过一段话,后来在一篇文章中也说过,大意是: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好编辑?有,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叶氏父子。叶氏父子和萨·康有共同的特点:心地善良,思维敏捷,学识渊博,兴趣广泛,作风严谨,责任心强。他们把一个个作者推向文坛高峰,自己却甘愿默默地做出“牺牲”。叶老是“编辑工作者的典范”,我曾以此为题写过一篇怀念他老人家的文章;叶至善也是编辑工作者的楷模,我曾在好几篇文章中讲到他的好思想好作风。他们父子的风范,在出版界(当然不止出版界)有口皆碑。

《我是编辑》的书名,使我想起一件往事。在一次书市的开幕式上,主持人介绍叶至善,说他是著名作家。他立刻说:“我不是什么作家,我是编辑。”会后我问他:“你明明也是作家,为什么这样说?”他说:“社会上往往只重视作家,不重视编辑,这不公平。我这样说是为了提高编辑工作在社会上的地位。”

叶至善珍惜编辑这个头衔,而且引以自豪。难怪他在文集中多处谈到他对编辑工作的热爱。说他做编辑“从不厌倦,从一线退下来还不肯罢休,老觉着没做够”。

他爱编辑工作成了“瘾”。他的喜怒哀乐,苦辣酸甜,全融合到编辑工作里头了。他说:“一本稿子在手上反反覆覆摆弄了多少遍,好容易印成书出版了,就像把女儿妆妆扮扮扶上了花轿一个样。高兴的是女儿终于嫁出去了,担心的是她离开了家会遭到什么样的命运”。难怪我看到他有时候兴高采烈,甚至引吭高歌。那准是他发现一部好稿子,发现一个好作者的时候。我也常看到他苦恼,紧锁眉头,手扶脑门,唉声叹气,甚至老泪纵横,就差哭出声来了。那往往是他碰到难处理的稿子的时候。他说:“看出了缺陷,看出了毛病,却没有本领弥补和改正,对着稿子想来想去不敢下笔。难就难在使不上力气,而责任又那么重,一落笔就成了‘千古事’。”

说到至善的责任心,我又想起一件事。有一次我去看他,说起当前出版界有一股要钱不要后代的坏风气。我问他:“你们在开明书店的时候,也整天想着怎么赚钱吗?”他笑着说:“当然也想怎么赚钱。没有钱怎么出书啊!可是总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东西吧!比如总得有点事业心吧,总得有点责任心吧,起码得有点良心吧!”他认为事业心、责任心、良心,这三个“心”,正是一个好编辑应该有的条件。他在谈到办好出版社的条件的时候,第一个就说要有好编辑。有了好编辑,才会招来好的作者,招来好的稿子。事实不是这样吗?有了这三好,出版社的好名声自然就有了。有了好名声、好编辑,好作者,好稿子又会源源不断涌进来,从而形成良性循环。好编辑、好作者、好书确实是办好出版社的必备条件。

叶至善对编辑原则,编辑方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表述。“一不亏心,二不亏本”是他办出版社的原则。一对得起作者,二对得起读者,是他给自己立下的诸多规矩中最基本的两个规矩,这就是说要注重质量。总起来说就是对社会负责。怎么负责?我想,充溢在文集里叶氏父子的认真、朴实、谦虚、诚恳的编辑作风,强调感染、启发、引导、交流的教育方法,对这点做了回答。

老叶(出版社上上下下都这么亲切地称呼他)的严谨是出了名的。对自己严,对人要求也严。他主管《中学生》的时候,编辑部内流传一种“恐叶病”,意思是稿子交到他手里,提心吊胆,生怕通不过。当然是褒意,不是贬意。

他看决定采用的稿子是逐字逐句仔细咀嚼,边看边想,前后呼应,常常能看出作者、初审、复审没看出来的毛病。这样的例子,我自己就经历过许多次。有一次,经我复审过的一本书稿,讲到这么一段故事:宁都起义的时候,董振堂送给朱老总一床毛毯。朱老总带着它上井冈山,长征,到延安。稿子送给老叶终审,他却从中发现了毛病。他说:宁都起义是1930年,朱老总上井冈山是1928年,赠毯在后,上井冈山在前,他怎么能带着毛毯上井冈山呢?就把漏洞堵住了。

老叶学识之渊博,令人叹服。他处理过的稿件,文史哲,政经文,音体美,医工农,数理化,史地生,无所不包。看看他对军舰鸟是“候鸟”,黄海是“黄的海”的质疑,读读他评述新诗的《诗人的心》,以及为《古诗词新唱》写的说明、前言、后语,就可见一斑了。他认为编辑应当是一个杂家,“在知识的深度方面,咱们不如作者,跟专家比当然比不上;可是在广度方面,咱们一定要超过任何作者,任何专家。”

读老叶的编辑文集,像读一本讲编辑修养、编辑艺术的百科全书,你在编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,从中都能找到答案,文字又朴实无华,明白如话,注重让事实说话,怎么做的就怎么说,娓娓道来,像在跟读者谈心。这种文风本身就是艺术。相信它定会吸引读者,像我一样一口气读完,从中得到诸多启示和教益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